科學園區成立已34年,在土地、水資源、國土已變遷的情況下
已發生資源衝突的困境,應仔細檢討而不是盲目再擴張
原文刊登在《風傳媒》
‧朱淑娟2014.3.4
科技部3日掛牌成立,延續國科會時代的重點任務之一是「發展科學工業園區」,剛好日前科技部也才提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送環保署審查。科學園區發展經過34年,如今景氣走向、國土資源已變遷,再加上一連串錯誤政策,導致科學園區不但榮景已不復往年,而且還與民間產生衝突與爭議。科技部成立,也到了該好好盤整過去,重新賦予科學園區符合時代定位的時候了。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帶動科學園區的熱潮,為了複製竹科的成功經驗,科園園區往北延伸到宜蘭,往南擴張到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如今已有13個園區,總用地4663公頃,經營績效在幾度擺盪後,去年又重回2兆規模。
13個園區中多數是1999年之後設立的,擴張太快、評估不足。加上許多園區設立不是真有需求,而是迎合政治人物的選舉政見。例如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宜蘭園區、高雄園區等多個園區還在癡等廠商進駐。也因為如此,園區作業基金到2012年為止,借貸累積已經達到1,260億元。
將科學問題用政治處理,就是一連串不幸的開始。中科四期選在地層下陷、缺水、又是農業適宜區的彰南二林。導致在環評階段就引發搶水、拒絕廢水排放的爭議。之後的演變讓大家大開眼界,原先要進駐的友達不來了,說來諷刺,再也不用擔心缺水或廢水,因為一個631公頃的園區,如今只有一家佔地2.68公頃的廠商建廠完成,就算加計已簽約廠商也用不到一成,真是糟蹋了那一片大好農地。
選址不當的問題也發生在南科的台南園區,這個地區早期是台南市最容易淹水的地區,選址好了才找水利署要水、解決水患。而南部又是台灣缺水風險最高的地區,以2010年為例,台南地區工業用水(由自來水供應) 每日23.1萬噸,台南園區就用了9.45萬噸,超過40%。而台南園區的核定用水量是20萬噸,如果用到這個程度,以現在南部水庫游積的情況來看,不知水利署要從哪生出這麼多水來供應。
台灣在經過九二一地震、莫拉克風災後,國土環境已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已讓現有園區受到影響。例如中科三期后里園區,同樣面臨缺水的問題,水利署為了提供園區用水,要興建大安大甲聯合用水工程,自來水公司要蓋后里第二淨水廠,結果兩個工程都位在活動斷層上,一個環評進二階,一個則是直接被否決開發。
科學園區的大用水量一直是個大問題,然而科技部在說明書中自己打包票:「南部水源穩定,南科短期用水可由現有自來水系統供應」。急得水利署鄭重其事寫了澄清意見,指南部水源告急,絕不是科技部說的那麼樂觀,還請科技部正視台灣水資源在莫拉克之後的困境,選址也請注意不要再選地層下陷、以及易淹水地區。
而科學園區已用了4千多公頃的地,許多園區還有閒置空間,但不談如何有效利用土地、或淘汰績效不佳的廠商,反而還要新設或擴張。內政部營建署在公聽會中也提醒科技部,應說清楚科學園區未來的發展規模,且先檢討土地閒置問題。
此外,科技部每到一處設立科學園區,就拿出「繁榮地方、促進就業」的口號,但科學園區所在地多是農村,農民如何能到園區工作?以中科三期所在地后里來說,農民反而有深深的被剝奪感,交通變混亂了,水資源被分割、污染加重健康風險,到最後連副總統吳敦義承諾幫廢水管沿線居民裝的自來水都跳票。
台灣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就要求,科學園區應坦誠園區根本無法帶動地方就業,且應做「人權影響評估」,因為人民可能面臨農地被徵收,工作權、居住權、用水權都可能受影響,還要評估園區帶來的空氣及水資源污染問題。
綜上,科技部如果真要檢討這些,這份政策評估的名稱就不會是「新設或擴建」,而是應攤開過去34年來園區發展的情況,因應時代變遷如今遇到什麼困境,未來的目標是什麼。為了達成未來的目標,需要投入多少資源;面對台灣愈來愈缺乏的土地及水資源,應如何盡自己的義務,不要把問題只丟給別人等等。
目前這份政策評估正在進行中,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也已要求科技部應在北、中、南區加開公聽會,讓園區所在地民眾能充分參與討論。而如果科技部還只是吹捧一些早就掉漆的園區豐功偉業,就錯失了讓科學園區重新檢討再出發的機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