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國光石化600天 還沒回答的問題 (2) 五輕關廠的碳權可以抵換給國光?
‧ 朱淑娟/2011.4.24
國光石化縮小規模後每年排碳1,291萬噸,聲稱採最佳可行技術、廢熱再回收,降到729萬噸/年。環保署在4月18日發出的新聞稿已幫國光石化想好對策,其中之一是:於民國105年前取得中油高廠老舊製程淘汰碳權(排放量至少370萬噸/年)。而這點在今天的第五次審查會中也引發不同討論。
問題6:五輕關廠的碳權可抵換給國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張家緯投書指出,依國際總量管制概念,一工廠關廠騰出的碳權應收為國家統籌管理,如推行排放交易,碳權也屬國家財產(也就是全民的資產),無權轉移給企業。而依環保署「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量評估及抵換規劃計算指引」,也未將關廠碳權列為開發行為可採用的抵換來源。
去年的專家會議,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系助理教授李堅明認為,關廠後碳權就應該收回來,不可以自由處分,為何還可以從那裏得到碳權?
不過環保署強調,提出可行的減碳方法及數量,要求國光承諾,並建議環評委員同意將其納入未來假如通過該案時必須履行的負擔,並無違法。
問題7:減碳友善措施是否可行?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指出,環評書中許多數據都令人質疑,例如六輕除燃煤電廠外,每年要排放4200萬噸二氧化碳,國光石化即使用60%天然氣、40燃油,每年應該還會排放3000萬噸。國光石化與六輕規模相當,國光竟然一年只排1200萬噸,「令人難以置信」。
徐光蓉指出,國光指採取友善措施後每年排放729萬噸,並表示其中100萬噸採取有效措施,但風力、太陽能用每年8760小時計算,「太陽能連晚上都會發電嗎?」還說要去印尼種樹,但三月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清潔發展機制,印尼總共61個計畫,沒有一個是種樹的計畫。
縮小規模後VOC排放從4262噸減到2388噸,徐光蓉質疑,這個數據與中油三輕計算不符,三輕乙烯產能60到80萬公噸,VOC一年2000多公噸,但國光的產能120萬噸,但VOC卻與三輕差不多,令人質疑數據的可信度。
另外環保署建議國光做的碳捕集及封存,並用石灰石加速風化法將二氧化碳以石灰石中和後排入海洋等等措施,也被質疑有些在國外還只停留在研究階段。專家委員陳柄煌認為,應交代那些措施已成熟、那些只在理論或研究階段。
問題8:開發國光石化符合節能減碳?
2008年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達11.53噸,排名世界第17,但如果算人口500萬以上的國家,我國排名第6。政府提出「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期程」,2020年要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準。但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若是開發,到2020年溫氣體排放量會達到420到467百萬公噸,比2005年總排放增加45%。
在2011年3月5日台大舉行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中,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所說,國光石化石不是經濟與環保對立的問題,而是檢視台灣在氣候變遷下,未來20年產業走向的抉擇。
工業部門二氧化碳排放佔全國總排放量約50%,化工業佔工業部門約40%(產值只佔工業部門的19%),石化業又佔化工業的90%,石化業是驅動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高耗能、高排放、高能源密集度產業不符合產業轉型需求。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表示,馬總統在民國100年元旦文告中提到,台灣經濟必須轉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要淘汰。石化業是高汙染、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但為什麼還可以發展?國光石化如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而設廠,對於政府宣示的節能減碳、環保救國決心,將受到嚴重質疑。
問題9:白海豚影響減輕了嗎?
2010年8月25日「白海豚影響與因應」專家會議做出結論,為保留中華白海豚育幼及覓食廊道,國光石化工業區應外移到退潮時水深10公尺以外。但國光石化在2010年12月3日第三次環評審查時卻強調,這個方案不可行。原因是,填土深度平均約20公尺有工安風險,且工期將長達12~20年。
環保署4月19日新聞稿指出,開發單位基於成本及安全考量,新提出的規模縮小方案並未採納外移方案,這將是未來環評大會否決開發計畫的重要因素。而今天審查會並未討論此項。
國光表示將提撥一億元成立生態、環境及健康保險基金。並在堤頭設置食物誘導設施等等保護措施。且強調造成白海豚南北遷移機率不高。
2011年1月27日第四次環評審查,周蓮香由其團隊成員發表聲明:台灣西海岸族群不到100隻,在這種族群脆弱下不建議設工業區或工業港。雖推測南北遷移造成完全阻斷的機率不高,但仍有許多不確定的長期影響。
團隊強調接受業者委託提出減緩措施,這些措施是建立在「一定要蓋」的前提下,而且這些措施有很高的實驗性質,必須經由嚴格監督,但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衝擊。
立委田秋堇質疑,國光石化今天對周蓮香團隊的聲明隻字未提,有欺騙之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