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福島核災警示 (2-1)福島核災 台灣呢?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位置圖


‧朱淑娟/2011.3.20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東北三陸沖外海、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方約130公里,發生規模9、深度32公里的強烈地震,震動整個東北地區。宮城縣外海掀起浪高10幾公尺的海嘯,三陸沖沿岸田地、房屋一夕之間被吞噬一空,福島、宮城、岩手三個縣市幾近全毀。

到18日為止已確認6911人死亡,另外還有1萬754人下落不明,總計已超過17000人。相較於阪神大地震6434人死亡,這起地震是日本戰後最大的災難。

其中,地震引發福島電廠的核能危機更是憾動全球。過去幾年氣候暖化掀起全球減碳風潮,「核能復興」也順勢而起,許多國家宣佈增建核電廠、已屆齡的核電廠則計畫繼續延役。目前全球有441座核電廠,其中位於東亞、南亞有112座,興建中37座。在減碳口號下,反核能發電的聲音幾乎找不到反擊點。

這些年來台灣也搭上這波「核能復興」的順風車,從2009能源會議,到日前經濟部未來10年的能源政策綱領,都提出未來將增加核能發電容量,包括讓核一、核二、核三廠在商轉40年後繼續延役20年,核四明年第一號機開始商轉。

然而,此時此刻的福島電廠核災,等於在這波全速前進的核能復興風潮中亮起黃燈,部份國家對核電發展都緊急踩了煞車,要求重新檢視。而許多人也重新思索:核能安全可以控制嗎、核能作為減碳工具是否合理、就算是,人民是否願意為了一點點減碳成果,而冒著毀滅性的風險?

基於地緣、以及文化等相較緊密的關係,台灣人對於福島核災的感觸特別深,發現原來核災不在美國、不在前蘇聯,竟然離我們這麼近。

面對福島核災,人類對於核能的想像是什麼、對於電力的選擇又是什麼?其實核能不只是能源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世代正義、環境正義的問題。如果我們還有選擇,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麼?

福島驚世之災

東京電力設於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總計有6座發電廠,地震時運轉中的1、2、3號機自動停止運轉,下午5點受海嘯侵襲,廠區內2座緊急柴油發電機無法正常供電,爐心冷卻水泵無法補充冷卻水到爐心,燃料丸體有溶化現象,導致護套失去保護功能,二次圍阻體發生氫爆。

從日本的空拍圖可以清楚看到,海嘯後緊急備用的柴油發
電機已不見(黃色圈部份)


福島第一核電廠配置圖,標1的位置是電力設備區


反應爐中的爐心必須有循環冷卻水完全覆蓋,但因失去電力循環系統無法運轉,導致燃料棒持續增溫,計畫用消防車將海水打到爐心保持冷卻,但必須把產生的蒸氣導到下方的抑壓池,開啟閥門讓蒸氣外釋降低壓力,海水才能打進來,但有部份氫氣跑到二次圍阻體引發爆炸。

反應爐的圖,下方水池是抑壓池


福島電廠1到4號機組的情況如下(到19日止):

1號機/12日爆炸,二次圍阻體損壞,爐心部份溶融,一部份的燃料棒露出。

2號機/14日燃料棒全部露出,15日爆炸,抑壓池受損。已進行接電。

3號機/14日燃料棒部份露出,14日爆炸,二次圍阻體受損,用過燃料池水位偏低,16日冒白煙,可能是反應爐溫度升高,為冷卻燃料棒注入的水產生蒸氣。17到19日持續用大型消防車從地面往反應爐灌水。

4號機/15日氫爆,主要是剛更換的燃料棒放入濕式貯存池中還繼續發熱。圍阻體爆破,儲存燃料棒的水池曝露在大氣中,輻射可能有大量外洩。同樣在歲修中的5、6號機之所以較沒事,是因為料棒放入濕式貯存池中時間已較久。

1~4號機空拍圖

核災等級提升到五

日本核安部於12日評估福島核災為第四級,18日宣佈提升到第五級,與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同級。福島核一廠上空40公里為禁航區,撤離半徑30公里人口,是日本核災史上最嚴重的一次。

日本官方表示,提升等級的原因是輻射已有外洩,3號機測到400毫西弗(天然背景值約每小時0.2微西弗,每小時200微西弗對人體就有害),且1到3號機燃料棒溶融3%。東京電力集撤離750名員工,僅留180多人,每次50人搶救。

國際核能事故分為7級,第7級是極大量放射性物質外釋,影響民眾健康甚大,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車諾比核災就是第7級。第5級是有限度放射性物質外釋,需實施區域性緊急計畫, 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浬島核災是第5級。

日本文部科學省19日公佈檢測結果,輻射量最高的地點位於福島一廠西北約30公里附近的浪江町,19日今天10點20分的輻射量為每小時136毫西弗。日本政府此前已要求附近民眾到室內避災。

福島核災 台灣呢?

台電公司核能安全處處長陳布燦表示,福島電廠主要受海嘯、不是地震影響,台灣三座核電廠加上龍門廠的廠址設計高程都比海嘯可能上溯的高程高,至少都有12公尺。而且台灣核電廠比福島第一核電廠多一部緊急柴油發電機(即第五台氣冷式柴油發電機,10秒內可供電)、2部氣渦輪發電機(10分鐘可供電)。

另外,核一廠還有10萬噸、核二廠有4萬噸生水池,可經消防系統補水或讓一次圍阻體的壓力下降。整體評估台電認為,「發生電源喪失導致冷卻水不足的機率遠低於日本。」

這些台電所謂比福島電廠多的設施,是否就能保證核能安全?

2002年8月,日本媒體報導多個核電廠反應爐的爐心隔壁已出現裂痕還繼續發電,包括東北電力的女川電廠、東京電力的福島一廠及二廠、東京電力的柏崎刈羽等等。爐心隔壁主要的功能是固定燃料棒位置,如果爐心隔壁損壞,一旦震動燃料棒可能傾斜,導致控制棒無法進入正確位置而發生災難。

這次福島事件也發生控制棒插入後無法阻止燃料棒繼續增溫,有心懷疑不排除是爐心隔壁出現裂痕所引起。

而台灣的核一、核二、核四都跟福島電廠的機型、設置時間差不多,也就是說,福島核災也可能發生在台灣。然而,相較於福島,台灣四個核電廠的位置、結構有許多令人擔心之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核一廠耐震設計是0.3g,核二、核三、核四為0.4g,遠不如日本核電廠原本的耐震設計0.6g(g為重力加速度)。日本核電廠為了因應強震,已開始進行耐震強度提昇工程到1.0g。

對此台電副總徐懷瓊並未否認,他表示,台電會深切檢討耐震、防海嘯係數。地質調查原預計102年完成,現在決定提早,完成後耐震係數提升才有依據。

此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2009年11月經濟部地調所公布最新調查,發現核電廠距離經過金山海岸的「山腳斷層」只有5到7公里。核四廠址5公里內就有6條「非活動斷層」,且貢寮核四廠址的半徑80公里海域內,有70幾座海底火山,其中的11座更處於活火山的狀態。這些都更加深核電廠風險的疑慮。




核能安全的神話

核電廠的第二圍阻體水泥厚度可達兩公尺,許多人認為這種厚度發生地震損壤的機率很小,但日前一位核電廠工程師後藤公開指出,他在設計原子爐圍阻體的時候,就已知道地震可能使爐心熔毀,並造成圍阻體破損。但事情還是發生了。

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表示,車諾堡事件當時疏散30公里,台灣核電廠的緊急疏散只有半徑5公里,多數的新北市、全部的台北市都在核一、核二廠30公里範圍內,五、六百萬人口,同樣疏散面積人口是日本的20倍,疏散難度更高。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台電、原能會一再跟民眾說,反核人士擔心的嚴重事故不太可能發生,萬一發生了也有備用系統,但這次是所有備用系統都失靈。

環保聯盟表示,所謂「核能安全」的神話早就破滅,不要說像福島這麼嚴重的災情,事實上核電廠大大小小事故從沒斷過。而且輻射災害是毀滅性的,不但當時會造成人命傷亡,而且對人體、環境都有殘留性。

徐光蓉在日前一場記者會中指出,車諾比事件後出現許多身心障礙的兒童,在日本發生嚴重核安危機下,台灣應認真思考還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是否有其他能源可替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