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豬場爆發第一例非洲豬瘟病毒,農業部第一時間禁廚餘養豬,
目前廚餘養豬場只剩8%,是時候檢討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圖/農業部提供)
同時刊登於《風傳媒》
文‧朱淑娟2025.10.28
農業部10月22日公布,從台中梧棲一個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檢出非洲豬瘟核酸陽性,25日病毒經聚合酶鏈反應(PCR)確認。在眾多生物安全措施中,禁止廚餘養豬,是其中一項。不只因為案發場用廚餘養豬才禁止,從2018年起,只要爆發非洲豬瘟病毒,第一時間都禁止廚餘養豬。
為什麼要禁廚餘養豬?台大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在記者會中說,「非洲豬瘟全世界發生第一例,幾乎90%以上是從廚餘來。」她強調,「廚餘並不是充分蒸煮,就一定會把病毒殺死,要保護養豬產業,第一件事要切斷廚餘。」
農業部長陳駿季說,「病毒不一定從廚餘來,還在調查。可能從境外帶進豬肉產品,最後回到養豬場,廚餘是一個比較高的風險路徑,禁用是避免擴散。」
廚餘養豬風險高,應考慮全面禁止
廚餘養豬不但不利防疫、動物福利,也是落伍、不經濟的做法。為了廚餘養豬,要收集、運輸、設高溫蒸煮設備,耗費能源。擔心農民沒有依照規定蒸煮,還要大批人力稽查,行政作業繁瑣。這次甚至要養豬場,每天視訊廚餘空桶。
2018年12月從一頭金門海漂豬,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暫停廚餘養豬。但隨後又同意,廚餘只要高溫蒸煮90度一小時,就可以養豬,並強調「廚餘經高溫蒸煮,可殺滅非洲豬瘟病毒。」廚餘經高溫蒸煮,能否殺滅非洲豬瘟病毒?對照李淑慧的專業意見,則不一定,也就是風險無法排除。
並不是每個縣市或豬農,都認同廚餘養豬,雲林縣長張麗善2018年12月就職當天,就宣布全縣禁廚餘養豬。這次,環境部長彭啟明在記者會中,還稱讚雲林縣廚餘堆肥做得很好。加上當時有農民體認到風險,連署要求禁廚餘養豬,廚餘養豬場於是從2018年2,048場,減到現在435場,是5,439場的8%。
禁廚餘養豬,去除最大的風險來源
為什麼都說廚餘養豬風險高,就是禁不了,原因之一是有業者強調,黑豬一定要吃廚餘,肉質比較好。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被問到這個時說,「用飼料養豬,可以掌握飼料成分、飼料來源和飼料狀況。廚餘養豬的成分相對不可控。」而農委會早就證實,任何品種的豬都可以吃飼料,也更符合動物福利。
另一個禁不了的原因,是廚餘不養豬,就無法處理,這個理由不但奇怪,也導因為果。廚餘有其他更有效率的處理方法,如果政策指示不養豬,環境部就會有辦法。就因為不禁止,七年過去了,得過且過,還有六成廚餘在養豬。
2018年統計,台灣每年產生55萬噸廚餘,約34萬公噸養豬,占62%。2025年10月統計,每年廚餘77.2萬噸,其中48.3萬養豬,還是占62%。
甚至台灣一天產生多少廚餘,在26日上、下午兩場記者會,杜文珍、彭啟明的說法也不一樣,杜文珍說1,324噸,彭啟明說2,115噸,差距791噸。還發生台中市在掩埋場堆肥,被環境部指不符合規定,可能平常就疏於演練。
這次非洲豬瘟病毒,跟過去不一樣,是第一次從台灣豬場驗到,不但可能被撤銷今年5月才拿到的WOAH「豬瘟非疫國」,豬肉外銷也會中斷。行政院長卓榮泰說,廚餘處理要安全有序,未來會提出「比較務實」的做法。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去除非洲豬瘟最大的風險來源。
%E7%99%BC%E7%97%85%E6%AD%BB%E4%BA%A1%E8%B1%AC%E9%9A%BB.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