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南崁都市計畫」公展說明會,大批居民參加。這項都計公展
已在10日結束,後續將開始都市計畫審議。
文‧朱淑娟2025.10.14
桃園捷運綠線(綠捷),明年將部分通車,桃園市政府提出「變更南崁都市計畫」,區段徵收G12、G13、G14三站周邊304公頃土地。捷運讓交通更方便,有公益性。但藉此徵收車站周邊土地,就引發爭議。為何兩者會綁在一起?
2017年地方爭搶捷運前瞻經費,綠捷就是其中之一。捷運建設經費高,未來營運收入挑戰更大,行政院要求地方負擔部份經費,其中自償經費來源,就是開發捷運車站周邊土地。此案都計公展已在10月10日結束,接下來將進入都市計畫審議。桃園市繼航空城之後,再一次掀起區段徵收爭議。
以徵收做為自償手段,並不具有公益性
地方首長提出蓋捷運,市民應該都會歡迎,但首長必須衡量運量是否足夠,否則撐不起建造及營運成本,自陷財務困局。2017年討論前瞻軌道建設時,有學者提醒,台北市這麼多捷運公車,公共運輸占比也只有37%。主張新建捷運,要有最低需求門檻,而且要考量未來30年,少子化、人口老化情境。
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提醒,台北捷運興建當年高估運量、土地開發利益,財務自償也過於樂觀。但這些都無法阻擋地方首長,爭取捷運的決心。最後包括六都、基隆、新竹,共爭取到15條捷運或輕軌,預算高達2千億。
而這只是中央舉債補助的部份,不足經費,地方必須自行編列。桃園綠捷從八德到蘆竹,全長27.8公里,共21個車站。建設經費982億,中央補助397億,桃園市負擔172億,自償性經費413億元。
捷運自償性經費,通常指票價收入、站內店舖租金,但綠捷自償性經費高,很難從票價跟租金支應,於是就想到開發車站周邊土地籌款。區段徵收後,政府可取得約六成土地,部份標售獲利。不過這種方式,其實已經稱不上自償。
綠捷G12、G13、G14車站周邊,將區段徵收304公頃土地,以開發收益籌自償性經費,
徵收公益性備受質疑。(圖/取自桃園市都市計畫簡報)
捷運站周邊不能有農地?竟成為開發理由
G12、G13、G14三站周邊土地,屬桃園市桃園區、蘆竹區,計畫面積347公頃,區段徵收304公頃。計畫區內有166公頃、占48%是農地。
農地占比高,是被看上徵收的主要原因。農地變建地,價差大,政府獲利也比較高。而且徵收農地符合法令,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都市土地農業區、保護區,變更為建築用地,可以區段徵收。
桃園市都發局副局長歐政一,在說明會中回應地主時說:「不希望捷運站周邊是農地。」引發地主抗議,捷運站周邊為什麼不能有農地?並不是每個人走出捷運站,都只想看到購物中心或高樓,反而更期待多元景觀。
灌水開發效益,即使徵收土地也無法自償
民主國家的表現之一,是人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運用私有財產。區段徵收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讓人民自由選擇,他們的意見必須一致。於是,贊成者、反對者總是針鋒相對,甚至平常和睦相處的鄰居,反目成仇。
綠捷說明會也是如此,不過反對徵收居民,已經不計較徵收是否合理,只要求保有自己的選擇權,「我要求,陳情不同意參與區段徵收的地主,不予納入範圍。」「我不阻礙大家想要發展,但主張把我剔除,不參加區段徵收。」為了體現都市計畫的民主,最起碼要讓不同意見的人,保有自己的選擇權。
此外,都市計畫常常高估效益,「變更南崁都市計畫」中提到,過去十年,桃園市人口成長11%,到233萬人。預估2036年,還要再成長7%,到250萬人,需要類似G12~G14的大型開發,提供住宅用地。
但上個月,內政部公布的台灣人口統計,已經連續21個月負成長。如果為了開發,灌水計畫效益,這樣的開發,不但沒有公益性,更失去了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