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台知園區捲土重來,居民20多年無法各自安好

 
7/5新竹縣政府舉行台知園區,聽證前說明會,這個計畫經過20多年,時空環境已改變,
徵收特定農業區的必要性,必須重新檢討。(/作者提供) 

同時刊登於
 
文‧朱淑娟2025.7.8
 
新竹縣政府75日,舉行「新訂台灣知識經濟園區特定區計畫(台知園區)」聽證前說明會。一位贊成民眾說:「你不同意,我同意,請讓我們各自安好。」這句話聽起來有理,個人的財產,自己決定如何處理,與他人何干?
 
問題出在區段徵收制度,把居民的命運綁在一起,4百多公頃土地,除了少數特例可以排除,其他一律強制徵收。居民不但無法各自安好,甚至激烈對立。贊成居民怒指反對者:「你們的子弟要種田嗎?」反對者則詛咒:「掠奪土地,絕子絕孫,不得好死。」長達20多年的衝突,綿延到後代,毫無平息可能。
 
 
台知園區可徵收多少面積?爆發爭議
 
位於新竹縣竹北市的高鐵新竹站,東西兩邊,風貌完全不同,一邊是大樓林立的高鐵特定區。另一邊是舊名「東海」的特定農業區。台知園區要徵收的4百多公頃農地,就位在這裏。區內有八成私有地、高達七成還在種植。
 
台知園區的起源,正是高鐵新竹站。1999年新竹縣政府,預見車站通車後的發展,提出「璞玉計畫--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接著在2002年向行政院申請列入「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行政院200448日核定。
 
不過,核定的面積只包括:產業專用區、交大研究校區、國際示範村(上限20公頃),總計142公頃。之後,新竹縣政府推動新訂都市計畫,最終內政部都委會通過的開發面積是435公頃,區段徵收419公頃。
 
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的面積,是142公頃,新竹縣政府擴大新訂都市計畫,變成435公頃,是否合理?成為這次說明會的爭議焦點。
 
 台知園區,位於高鐵特定區旁的東海一帶。(/新竹縣政府簡報)


特定農業區,必須國家重大計畫才能徵收
 
201214日修正的《土地徵收條例》,原本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但最後卻開了後門,排除「國家重大建設計畫」。但另外增加,如有爭議,要舉行聽證。75日的聽證前說明會,就是因此而來。(正式聽證暫定今年12)
 
說明會中,反對徵收方提到,行政院核定的重大建設計畫是142公頃,最多只能徵收142公頃,不能擴大到435公頃。
 
新竹縣產業發展處處長陳偉志則說,行政院的核定文中,指定以區段徵收,取得142公頃用地。區段徵收必須配回部分土地給地主,這表示要取得142公頃土地,必須徵收更多面積,才能配回土地,否則地主無法配地。
 
他也認為,台知園區計畫435公頃,已包括行政院核定的142公頃,全部都屬國家重大計畫範圍,並不需要重新請行政院核定。
 
另外,經濟部被質疑不應擔任「台知園區」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則說,開設園區可依經濟部規定報編,也可依都市計畫,畫設產專區或工業區,這就是行政院指定經濟部做主管機關的道理。
 
倒是,不論支持或反對徵收者,都反對陽明交大無償取得土地。當主持人、中興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李惠宗,請交大代表說明所謂「交大研究校區」要做什麼用途時,這位代表說得支支吾吾,勉強提到「產學合作」,還被吐槽:「美其名做教育用途,其實是讓公司進駐,沒有徵收的正當性。」
 
事實上,這個「交大研究校區」,的確必須重新檢討。當時會出現「知識經濟園區」這個名稱,是要建立產學研平台。但經過20多年,竹科發展已經成熟,產學研平台,也拓展到其他縣市,交大產學研平台,已無必要性。為何它可以無償拿到33公頃校地?這些地還要東海居民,平白奉獻給它。
 
 
特定農業區以不徵收為原則,徵收為例外
 
而所謂「國際示範村」又是什麼?其實就是住商用地。行政院核定文指「上限20公頃」,如今卻規畫93公頃,已經是行政院核定範圍的四倍。
 
新竹縣政府針對聽證,擬定的爭點就包括:2004年核定的國家重大建設計畫,是否仍具開發必要性?開發量體、區位是否具合理性、必要性?陽明交大無償取得土地,是否具合理性?畫設93公頃住商用地,是否有必要?
 
除了計畫本身的各種必要性,特定農業區的徵收,之所以規定這麼嚴,原因就在於,它是國家必須保護的優良農地,以不徵收為原則,徵收為例外。

台知園區經過20多年,當初設立的原因,如今是否依然迫切,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聽證會時,除了當地居民的個人意願,還必須有更多專家、相關行政單位參與討論,提出更多數據評估,這才是舉行聽證最大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