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全國能源會議特別報導3-1> 能源會議之後 低碳社會真能期待?

文‧朱淑娟 2009.4.24

前言: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未來能源挑戰,經濟部能源局於4月15、16兩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98全國能源會議」,希望找出國家未來因應溫室氣體減量、能源危機的對策。

學者、能源相關部會與企業、環保團體總計200多位代表與會,經多次分區、分組、大會,討論包括「永續發展與能源安全」、「能源管理與效率提升」、「能源價格與市場開放」、「能源科技與產業發展」等4項主題,並提出因應對策。

最後得出200多項「共同意見」、以及許多未取得共識的「其他意見」。有些結論頗具前膽性,例如邁向低碳社會、提升能源管理位階到國防安全層級、建立智慧型電網、推動企業碳揭露等等。

不過,在低碳能源選項、提升能源效方法、產業結構調整等議題卻出現重大歧見,例如台電是否民營化、再生能源配比目標、核能是否成為減碳工具等。

未來政府如何在「低碳社會」、「永續能源」共同願景下,實現共識、整合歧見,是能源會議落幕後、密切觀察的起點。

台灣面臨的挑戰

台大環工所教授蔣本基在「永續發展與能源安全」議題討論時提出報告,「能源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如今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從過去30多年來的突發性、短暫性,進入未來的常態性、持續性。

京都議定書2005年生效,規範38個工業國及歐盟(附件一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需在2008年到2012年之間回到1990年水準、再減5.2%。不過 ,近年來附件一國家要求中國、印度等非附件一國家共同承擔減量責任的呼聲愈來愈高,今年(2009)底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將討論後京都新協議,預料開發中國家都有可能被要求自願減量責任。

台灣的情況相對嚴峻,從1990年到2007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成長5.4%,約佔全球1%。2006年全國總排放量佔全球第23位(300百萬公噸)、人均排放13.9公噸,是世界平均4.48公噸的三倍。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在會前演講時指出,「台灣要覺得非常慚愧」,而唯有覺醒、承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已超過地球負荷,否則只會走向滅亡。

再度確認國家溫室氣體目標

馬英九總統在開幕致詞時,重申國家未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2016年到2020年間回到2008年、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量。同時承諾未來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能源密集度(每千元GDP能源使用量)在2015年能 比2005年下降20%以上。

在這段致詞中,不論是減量目標訂定、能源效率目標,馬總特別強調 「過去8年」、「未來8年」,都是以總統任期為基準,而且似乎強調新政府的減量決心。令人期待、但能否達成卻有待觀察。

不過有學者認為,台灣減量目標應與國際接軌,目前京都議定書規範談的是2012年的減量目標,台灣以總統任期訂減量目標太奇怪,而且即使馬政府連任,到2016年他已下台,訂的目標無從檢視,提議應修正成2012年回歸2000年排放量、2016年比2000年再減10%。

學者認為,2012年至少能與國際目標接軌,而且剛好可檢視馬政府這一任期的成果。但最後列入「共同意見」的還是馬總統宣示的目標。

產業結構的迷思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2008年我國各部門總能源消耗為 11,900公秉油當量,消耗最多的是工業部門、佔51%,其次運輸部門 、佔12%,服務業佔11%、位宅佔11%。

工業部門生產毛額佔31%,但能源消耗卻佔了5成,這次會議討論「產業結構低碳化」時,前行政院永續會委員林聖崇提出,能源密集產業應實施政策環評,並要求能源大戶訂能源管理計畫。

不過包括工業局、企業都反對,還有企業表示,現在排碳量不在高點,而且不可能要企業不排碳。台北大學教授王塗發不以為然,他說,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已排在世界前幾名,美國已要求重大投資不可加碳,但台灣還在全力往前衝,他質疑「這會議是在談往低碳走嗎?」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馬政府的減量目標「保證跳票」。他指出,從1998年至今政府已開過3次能源會議,二氧化碳排放量卻持續上升,「問題很清楚,關鍵在產業結構」。

李根政舉例,政府一方面喊節能減碳、綠色產業,另一方面卻全速推動高耗能、高耗水產業,例如國光石化、彰工火力、林口電廠、大林電廠、中油三輕、台塑鋼鐵等等,粗估這些開發案到2012年陸續運轉,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再增加6000萬噸、國家總量再增加20%。「如果沒有勇氣面對產業結構,到2016年如何達成馬政府承諾的減量目標?」

核能與再生能源的論戰

「建立低碳永續能源」是這次大會討論的焦點,所謂「永續能源」包含風力、太陽能、生質能、地熱、海洋、氫能系統。可惜這次會議花了大量時間在擁核、反核論戰,對其他能源的討論甚少,而最後雙方各持己見,關於核能在國家未來能源的定位並未達成共識。

清大教授李敏表示,再生能源、節約能源都是無悔政策,但能源需求要能被滿足,他認為核能是重要的。他說,核能不會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且從經濟角度來看,核燃料成本較低,有助於電價穩定。

台北大學教授王塗發則堅決反對以核能作為減碳手段。他表示,台灣有發展綠能潛力、但沒有發展核能本錢,因為核能是「死亡能源」,安全是最大的爭議。他說,如國家決定傾所有資源發展核能,將排擠再生能源發展的空間。

中小企業協會代表林秉彬表示,估計到2025年,包括風力、太陽能總 計提供106億度電,只佔全國總能源3%到4%,與實際所需能源差距還很大。他主張核能才能提供穩定電源,對企業的衝極最小。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也支持,以核能作為邁向低碳社會的手段。

然而即使核能未來發展並未列入共識,但行政院長劉兆玄卻在閉幕致詞時突然表示,「核能作為做為邁向低碳社會的過渡能源,是既成事實」,引發環保團體當場抗議。

經濟部長尹啟銘在閉幕記者會時打圓場,指劉兆玄所說的「既定事實」指的是國家現有3座核電廠、以及興建中的核四,目前並沒有擴張核能機組、擴建核電廠的打算。

國家領袖對核能發展的解讀不一,也留下一堆問號,尹啟銘這番話也並未讓環保團體對核能釋懷。未來關於國家永續能源的發展,將是能源會議閉幕後,值得觀察的焦點。

延伸閱讀:
能源市場未開放,綠色電價陷迷思
能源會議為何而開?遷就現實,毫無企圖心

沒有留言: